澎湃新闻获悉,首届嘉德国际版画大会近日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举办,汇聚了来自中国、意大利、加拿大、英国、智利、俄罗斯、爱尔兰、斯洛文尼亚、日本等9个国家的32家版画机构与画廊,横跨地域与文化、融合经典艺术与当代艺术。展览中,既有从丢勒《忧患之子》等名家名作,融入了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观念的当代青年版画。
从欧洲看起,伟大艺术不只存在于油画和雕塑中,更藏在那些由纸张承载、流传百年的大师版画中。艺术机构文奇首艺带来了丢勒、伦勃朗、老勃鲁盖尔等的版画作品,艺术家们以刀为笔,“雕刻”绘画,每一张都由艺术家亲自设计、监制,甚至亲自印刷。其中,一件丢勒的《忧患之子》以精细的刀刻表现出人性的苦楚与期盼,这件作品的全球优质印本存世已不足15张。“此次带来1500年到1650年的木刻版画。”文奇首艺负责人陈希介绍,“欧洲多国,大到国立博物馆,小到私人博物馆,对版画的收藏从未停止,如果我们到欧洲旅行,可以看到一幅版画会出现在不同地方,说明这幅作品被很多人所欣赏、喜爱。”
丢勒的《忧患之子》
展览中,可以看到中国近现代版画的历史。抗战时期,老一辈版画家们胸怀家国,创作出众多饱含民族情感的作品,版画承载着唤起民众的特殊使命,李桦的《起来》、古元的《饶旧地契》、力群的《饮》、黄新波的《卖血后》等作品都是那个时期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
力群《饮》
黄新波《卖血后》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步入建设发展新阶的版画创作关注社会的建设成就,诞生了以描绘自然风光和生产生活为主的北大荒版画等艺术流派,他们现已发展成我国版画的重要流派。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王琦的《晚归》等。
王琦《晚归》
八十年代以来,版画艺术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交流碰撞中不断推陈出新,迈入了多元探索的新时期。艺术家们开始注重个体情感的表达,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徐匡的《主人》、阿鸽的《鸽子》、苏新平的《寂静的小镇》等作品在宽松地创作氛围中应运而生。
阿鸽《鸽子》
苏新平《寂静的小镇》
作为本届版画大会的学术板块之一,“继续实验——第八届中国青年版画展”同期举办。中国青年版画展体现的是艺术家在青年阶段的创作特质——生涩、大胆、强烈的实验气息。
策展人康剑飞说:“从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的前十年,中国青年版画的主流明显处在后本体语言研究阶段,其特征是强调语言研究的同时热衷于版画概念的实验以及对于拓展版画边界的尝试。近十几年来,在大的主流背景下,强调实验性的创作明显的减少了,而这一部分作品反而体现出了对于艺术本身加以探讨的学术性。”
“此次版画大会,无论是作品的选择还是布展的设计,我们都始终强调了实验性。这是一个多元发展的时代,保护好艺术创作中的那种真诚是我们想要承担的责任。”康剑飞说。
青年艺术家版画作品
青年艺术家版画作品
当代青年版画家在创作上更加自由独立,他们不拘泥于传统技法,勇于尝试新材料和新技术,如数字版画等,使作品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此外,青年版画家们密切关注当下社会现象和生态文明,通过作品反映自己的思考,以及时代变迁和社会问题,其作品往往能呈现出较为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关怀。
展览现场
版画不仅是“可藏”的艺术,更是“可及”的艺术。展览现场,多台版画制作过程中使用的印刷机亮相,观众也可参与到其中。
观众参与版画印刷
主办方表示,尽管国内已经举办过大量版画展览,但是公众对于版画作品的艺术价值认知度仍然不高,版画作品的价值也始终未被充分挖掘。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