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普通高中周末双休”话题引发社会关注和热议。4月11日,教育部官网公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查处中小学违规办学行为典型案例》的通知,对“普通高中周末双休”问题亮明了态度。
教育部上述通知明确,要不折不扣落实基础教育规范管理的各项要求,将合理安排中小学生在校作息时间、充分保障学生睡眠和自主学习活动时间作为“底线”,将禁止法定节假日、寒暑假集中补课或变相补课作为“红线”,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常态化、持续性排查整治,始终保持严管严查高压态势,维护好教育生态。
为什么无双休成了一些高中生的生活常态、一些家长也反对高中周末双休?把周末双休还给高中生为什么重要且必要?要落实好高中周末双休,家、校乃至政府部门需要做好哪些工作?对这些问题,多名专家学者谈到了自己的观点、建议,并强调高中周末双休合法合情合理,应当尊重并保障中小学生的休息权,将禁止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寒暑假集中补课或变相补课作为“红线”,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常态化、持续性排查整治。
为什么要把周末双休还给高中生?
近期,浙江、江苏、湖南等多地推进落实普通高中双休制度的消息受到关注并引发热议。
关于高中该不该周末双休,社会上的意见不一,家长们的反应尤其强烈。前段时间,四川一位高中学生家长在网上公开表示:孩子正是学习任务重的时候,如果实行周末双休会对孩子学习有影响。
还有一些反对高中周末双休的观点中提到,“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家长没有时间照看孩子”“孩子回到家管不住自己”“学生‘双休’为校外培训班提供了更多的‘生源’”等。
在专家学者看来,这些说法看起来都有一定道理,但不应该成为违规补课的理由。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汪明表示,“为了让学生赢得更多的学习时间,为将来的升学考试做好更加充足的准备,这是导致学生在校时间过长和节假日补课等问题的根源所在,这种做法明显违反了相关规定,不符合依法依规办学的要求。”
北师大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褚宏启指出,普通高中周末双休合法合情合理,应当尊重并保障中小学生的休息权。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安排好中小学生节假日休息和活动的通知》(国办发〔1995〕46号)规定:全国中小学于1995年9月1日起实行五天学习日。
“同时,《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修订版)《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等,均严禁学校利用寒暑假、周末、节假日组织学生集中补课或变相补课。因此,中小学生周末双休是法定的休息权利,任何组织与个人均不得侵犯,学校、家庭及有关方面应共同努力,确保中小学生享有休息权,确保中小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褚宏启指出,这是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刚性要求,在法律与政策面前,不存在也不允许有弹性与变通。
北师大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也谈到,一些地方为了片面追求升学考试的“政绩”,采取节假日、双休日、寒暑假补课、周一至周五晚间上课等做法,严重危害学生身心健康,严重破坏健康的教育生态。构建良好教育生态,要从依法规范办学行为做起,要切实保障学生的合法休息和闲暇权益。
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原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从另一个层面指出了高中生周末双休的重要性。
在刘长铭看来,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上课或学习时间过长、学习竞争过于激烈,学生精神压力过大等问题,造成学生的睡眠时间不足,体育锻炼时间少,缺少必要的闲暇和自由活动,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和心理问题。
另外,他还谈到“空心病”问题。他认为,产生“空心病”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目标感,而造成目标感缺失的重要原因,是孩子在以往的生活中,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被过度严格管控,孩子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少必要的自由闲暇时间去主动探索生活,探索社会,探索自然,探索世界,他们无法在探索实践活动中获得真实的体验,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
“没有自由的探索和真实的体验,就不可能产生理想和目标。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从未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始终处于被安排、被管控和被强迫的状态,在他们走向独立生活的时候,就很可能会产生迷失、茫然和无力感,这就属于‘空心病’。”刘长铭说,从这点上讲,把适度的闲暇时间还给孩子,把适度的选择权和决定权交给孩子,尤其是高中生,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有可能逐渐学会安排和掌控自己的生活。
“没有主动的选择就不会形成主动发展的方向。几十年的从教经历让我认识到,没有闲暇的生活不是完整的生活,没有完整的生活就没有完整的教育,没有完整的教育就培养不出完整的健全的人。”刘长铭强调,一个人未来生活的幸福和职业发展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能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尤其是合理利用闲暇时光。
落实好高中周末双休还需做些什么?
然而,目前情况下,该如何真正把周末双休还给高中生?落实好高中周末双休还需做些什么?
“高中双休引发了社会热议,面对一些现实问题,一些家长产生了新的焦虑。对这些焦虑,我们要予以理解和重视。”刘长铭认为,比如一些家长担心孩子双休日不能安排好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遇到困难不好解决等问题,应给予充分理解。
“现在家长们的担忧和焦虑,恰恰暴露了我们以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现在需要且必须做出调整和改进。自觉独立学习的习惯和合理安排自己学习计划的能力是一个高中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如果我们的孩子还不具备这些能力,说明我们以往对这个问题重视得不够,是教育的缺失。高中实行双休就迫使我们必须重视这个问题,要尽快弥补这个缺失。”刘长铭说,培养孩子学习自觉性,这是我们迟早要做和必须要做的事情。如果实行高中双休能够让我们重视这个问题,这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我想学校能否采取一些必要的过渡性措施,比如,取消双休日集体上课,让学生根据个人需要自愿来校自习,教师给予个别辅导。”针对家长的担忧和焦虑,刘长铭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刘长铭认为,忙于工作、陪伴孩子学习的时间不多,这也是家长焦虑的一个原因。他建议家长们每天腾出一些时间来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做一些“与学习和考试无关的事情”,特别是要让孩子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也许在此基础上能形成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
刘长铭同时指出,“一项举措的颁布,在社会上引发各种不同意见的表达和争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我们不能期望一项政策措施的出台就能解决教育中的所有问题。实行高中双休,对一些孩子来讲,可能会更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而对有些孩子来讲,可能是一个考验和挑战,他们和他们的家长以及老师需要做出改变,特别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通力合作,共同做好政策落地的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汪明也提到,整治中小学生在校时间过长和节假日补课,推动高中周末双休落地,既要有观念转变,更要有行动跟进。全社会都要从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这一根本要求出发,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防止和纠正“分数至上”等偏差。学校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基础教育规范管理的各项要求,合理安排好学校作息时间,不得以各种理由在法定节假日、寒暑假集中补课或变相补课,保障学生休息时间。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自主安排好节假日时间,注重提升孩子的自我规划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舒缓在校学习的紧张疲劳状态,并安排好一定的学习时间,做到劳逸结合。
张志勇认为,各级党委、政府、广大教育系统必须将依法规范办学行为作为办学治校不可逾越的 “高压线”;将合理安排中小学生在校作息时间、充分保障学生睡眠和自主学习活动时间作为“底线”,将禁止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寒暑假集中补课或变相补课作为“红线”,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常态化、持续性排查整治。
褚宏启建议,加强督查与问责,转变政府、学校的教育政绩观,不再以升学率、清北率作为衡量区域和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科研机构要加强对学校内部综合改革和整体转型的有效指导,使学校尽快完成教育生态的重构与优化。
针对治理在校时间过长和节假日补课等问题,教育部在上述通知中也提到:对于学校违规办学行为,要重拳出击、严肃查处。对查处不力、敷衍塞责的地方,要约谈教育部门负责人,在评优评先、绩效考核、项目申报、经费奖补等方面予以降档扣分处理;对顶风违规、屡禁不止的学校,要严肃追究学校主要负责人责任,取消其评优评先资格,依法依规予以处分;对阳奉阴违、“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相关责任人,要作为问题线索移送纪检监察机关。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