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证券分析 > 正文

长三角北部第三座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什么是兴化

江苏兴化迎来了一年内最美的时刻。

千垛景区的油菜花当下已进入盛花期,纵横交错的水网“镶嵌”于金黄色的花海,人们可以泛舟穿梭其中,悠然自在。而凭借这份盎然春意,兴化也得以跻身长三角最热门的县域旅游目的地之一。

千垛景区。微信公众号“兴化发布”  图

这并不是偶然。或许还有人不知道,地处江苏长江以北地区的兴化,和苏南城市一样,文旅产业发展天赋异禀。去年底,兴化顺利跻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序列,成为江苏第四座,也是长三角北部第三座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个沉甸甸的称号背后,往往是对一座城市深厚历史积淀和人文底蕴的认可,以及对这座城市在系统性保护机制建设、文化活态传承等方面的高度肯定。

兴化凭什么?

水垛之城

江苏目前有四座县级历史文化名城,兴化之前,常熟、宜兴和高邮已摘得这一荣誉。而放眼长三角区域北部,高邮和安徽寿县之后,兴化是第三座。

兴化地处里下河地区,地势低洼,水网密布。早在7200多年前,兴化大地上就留下了草堰港先民的足迹。2300多年前,这里被封为楚国令尹昭阳的食邑。杨吴武义二年(920),兴化置县。

和绝大多数古城不同,兴化古城整体位于湖荡之间,以无数大小不一的垛岛为根基,通过若干邻近的垛块团簇相联而成。

明代中期黄河全流夺淮,大量泥沙侵入里下河,兴化境内的河流湖荡迅速淤积,随后慢慢形成了当地特有的农耕方式——垛田。为抵御洪水,人们不断加高垛田,一度加高到7米。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完善,垛田又经历了下降的过程。

兴化是别具一格的水垛之城。城中河如阡陌、水网密布,各个街巷顺河而建、与河并行,一座座桥梁将群垛相连。

联垛筑城、城水共生,这种以垛为母体、城垛功能维系、联垛为城的独特发展方式,不同于其他水乡城镇单纯沿河而居的模式,具有鲜明的里下河水乡特色。郑板桥词曰:“吾家家在烟波里,绕秋城藕花芦叶,渺然无际。”

这样的水垛之城,轮廓并不规整。兴化城池“非圆非方,凹凸不一”,与附近的州县迥然不同。民国时期阮性传在《兴化小通志》析其原因道:“想因四面环水,当时因昭阳镇遗址联络附近垛田,合而为城,固非迁就于风水之说。”

由若干垛子拼合而成的兴化城,只能就着地形因势而为,尽量用不规则的形状,将城内的地盘扩展得广一些,那种街巷横平竖直、形制中规中矩的棋盘状城池,当时在水网密布的兴化地区无法呈现。

兴化垛田。微信公众号“兴化发布”  图

也正是因为这种不规整,从空中俯瞰,兴化城的地形酷似游龙,东门外为“龙头”,北门外是“龙尾”。向北还有一圆形垛岛,名曰“龙珠岛”,上有建于明崇祯年间的“龙珠寺”,又名龙珠禅院。

水垛之城还有个特色,那就是兼具防洪功能。兴化城初建时,为方便船只进出城,在四座城门之侧设有四座水关,以沟通城内市河与城外水系。

明嘉靖时期,县令傅珮整浚水系,在北水关修玉带河,引水入海子池,再由西水关出城,城内水系形成防洪设施,与城外水系相通。城内“汪洋若海然”“大旱不竭”的海子池、升仙荡构成天然蓄水池,调节城内水位。

对于水多陆地少、无舟不成行的兴化水乡而言,市河既是沟通内外的主要通道,也是城区防洪抗旱的重要载体。

名家辈出

相比江南水乡,江北水乡兴化同样人杰地灵。

据公开资料,兴化有著名的“两令三相”范仲淹、魏源,高穀、李春芳、吴甡,有文坛大师和诗画名家郑板桥、施耐庵、刘熙载。自南宋至清末,兴化先后走出了262名举人105名进士、1名状元。

兴化城区是兴化文人培养、交流的文化中心,文学巨擘、书画名家、学界大师辈出,成为“缙绅之渊薮,人才之都会”。

诸多文化名人生活在垛岛上,文化名园布局在垛岛上。比如,宗臣故居位于侯家垛,陆西星著书立说在方壶岛,解学龙的解家花园在花园垛……曼园、柳园、枣园、百花洲等文人雅集之所,都分布在海子池、沧浪河一带的垛岛上。

位于兴化市域东北侧的新垛镇施家桥村,是文学家施耐庵的最终栖息地。600多年前,隐归乡野的施耐庵正是在兴化潜心著书,写出了千古名著《水浒传》。

在《吴用智取生辰纲》一章中,施耐庵写道“只见两个虞候和老都管气喘急急,也巴到冈子上松树下坐了喘气。”其中的“巴”意为“攀爬”,是典型的兴化一带的方言。另外,“阮世三雄”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是兴化沙沟阮氏居民的原型。

近年来,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得主毕飞宇,是中国文学“兴化现象”的代表人物之一。

毕飞宇于1964年出生于兴化,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南京大学特聘教授。他对家乡兴化颇有感情,2013年出版的个人首部非虚构作品《苏北少年“堂吉诃德”》,正是讲述了他在兴化街头长大的童年生活。

2014年,以毕飞宇命名的“毕飞宇工作室”在兴化成立。十多年来,工作室不仅成为了网红打卡地,更成为了兴化文学的“发动机”和“策源地”。

2022年8月,作家庞余亮凭借作品《小先生》荣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这是继毕飞宇、王干和朱辉之后,兴化籍作家第五次斩获鲁迅文学奖。

庞余亮之前,毕飞宇的《哺乳期的女人》《玉米》先后摘得鲁迅文学奖,王干的《王干随笔选》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朱辉的《七层宝塔》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另外,毕飞宇还在2011年8月凭借长篇小说《推拿》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对于一座县级市来说,这样的获奖纪录堪称奇迹。

正如王干所说,“我想,假如文学有百强县排名,兴化必排第一。”

守护传承

更重要的是,兴化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值得称道。

位于兴化城东的东门历史文化街区,还保留着“青砖黛瓦马头墙”的传统风貌,古老的手工作坊延续至今。

据兴化市文史专家陈斌介绍,明清以来,东关厢就最为繁华,也就是现在的东门历史文化街区。销售瓜果蔬菜的垛上居民、贩卖湖荡鱼虾的渔民等,多从东门大码头登岸,形成了商贸发达的“金东门”。

如何在发展和保护之间取得平衡?

据《人民日报》报道,2017年以来,兴化按照小规模、渐进式的“绣花”方式,因地制宜推动街区有机更新,在历史建筑的修缮上,讲究“最小干预原则”。比如,2020年修缮的清代建筑“杨氏当典”采取了留白方式:墙面上,拆除的老砖被重新利用;梁柱上,不同材质的修补痕迹清晰可辨……

街区内后街背巷传统民居修缮工程同步开展。除了给排水、网线改造等,还在居民自愿和不改变砖木结构的前提下,对原址、原面积、原高度的传统民居进行修缮,居民仅需承担新增材料费50%的费用,其余由政府兜底。

对于修缮后的历史街区,兴化积极进行活化利用。在北门历史文化街区,兴化整合资源,打造“品蟹一条街”,举办元宵游走灯会、银北门·遇见美、非遗大集等活动;在东门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万宝银楼变身泰福里饭店,接纳游客和市民。“古街区”与“新业态”强强联手,形成文旅融合新亮点。

东城外大街西侧的陈连富锡器制作工作室,由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陈连富担纲。作为陈氏锡器制作第11代传人,陈连富14岁就跟祖父学艺入行。

省级文保单位赵海仙洋楼内,上廊屋、下廊屋原是候诊室、诊室,现已变成中医博物馆和蜡像馆。2008年,兴化对赵海仙洋楼进行了复原陈列,邀请兴化籍名医定期坐诊,助力“兴化医派”复兴。

数据显示,作为县级市的兴化,现有历史文化街区2处,文物保护单位110处,不可移动文物119处,历史建筑110处,非物质文化遗产124项。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