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证券分析 > 正文

递表港交所!千亿饮料巨头业绩双增后的出海野望

【大河财立方 记者 王宁宁 深圳报道】“能量饮料第一股”东鹏饮料向港股二次上市迈出了重要一步。

4月3日下午,港交所官网显示,东鹏饮料已递交IPO申请书,目标直指全球化,“A+H”上市队伍有望再添一位千亿市值选手。

2024年,东鹏饮料营收与净利润双增,为其冲刺二次上市赢得了一波好感。但功能性饮料营收占比仍超八成,短期内单一品类独大的局面不会打破,产品多元化战略仍然面临挑战。

东鹏饮料上市路:从濒临破产到千亿饮料巨头

东鹏饮料发展背后,是创始人林木勤30多年的奋斗史。

官网显示,东鹏饮料成立于1994年,前身是深圳市东鹏饮料实业公司(下称东鹏实业),2003年东鹏实业濒临破产,时任东鹏实业销售总经理的林木勤,接手买下公司的品牌和生产设备,继续做饮料。

2003年,东鹏实业完成企业改制。东鹏特饮问世于1997年,但彼时中国红牛发展正盛。东鹏饮料崛起是从2009年起,林木勤推出带有防尘盖的瓶装东鹏特饮,以红牛平替价格切入市场,在广东区域率先铺货。

2016年前后,功能饮料市场格局发生变化,“红牛”内部版权矛盾逐渐显现,市场竞争态势也随之发生改变。那时的东鹏饮料,签约谢霆锋为代言人,喊出“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的宣传语,同时开启全国化战略,推出沿用至今的500ML瓶装东鹏特饮。

2021年东鹏饮料登陆A股主板上市,被称为“能量饮料第一股”。2025年4月3日,东鹏饮料又向港股发起冲刺。截至4月4日,公司A股总市值1347.35亿元。

财报显示,根据尼尔森IQ数据,按销量计,东鹏特饮在中国能量饮料市场自2021年起连续4年排名第一,全国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30.9%增长到2024年的34.9%。

2024年,东鹏饮料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158.30亿元和33.2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0.62%和63.08%。

对于业绩显著增长,东鹏饮料在2024年财报中表示,主要由于公司不断优化产品和客户结构,积极拓展全国市场传统渠道,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覆盖范围等。

此前,“红牛平替”让东鹏饮料一路崛起,但依赖于单一品类难以打开高成长性,东鹏饮料的产品多元化问题仍待解决。

超八成收入来源东鹏特饮,多元化战略面临挑战

多元化、拓展新增长曲线是东鹏饮料资金投向的重要方向之一。

2023年1月,东鹏饮料推出电解质饮料“东鹏补水啦”之后,2024年,东鹏饮料又提出“1+6”多品类战略,“1”指核心产品东鹏特饮,“6”是电解质饮料、咖啡饮料、无糖茶、鸡尾酒、椰汁及大包装六大品类。

从年报情况来看,东鹏饮料多元化战略初显成效,但依旧面临挑战。2023年至2024年,东鹏饮料电解质饮料营收分别为3.93亿元、14.95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分别为3.5%和9.4%。其他新品类,如无糖茶、果汁茶等产品,暂时还未打出知名度。

在业内人士看来,东鹏饮料高度依赖东鹏特饮这一大单品,一旦该产品市场需求下降或出现质量问题,将对公司整体业绩产生影响。

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东鹏特饮的营收分别为82.11亿元、103.54亿元、133.04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分别为96.6%、91.9%、84.0%。这对于想借港股上市探索海外市场的东鹏饮料而言,功能性饮料一家独大的局面,短期内可能继续维持。

“从2024年东鹏补水啦的业绩表现可以看出,东鹏饮料已经在试图打造第二增长曲线,但距离真正形成结构性平衡,还有距离。”努曼陀罗(丽江)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执行事务合伙人霍虹屹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东鹏饮料占据了“提神”场景,接下来要进入“运动补水”“日常养生”等多元需求地带,不是推出一款新品就能解决,需要一整套品牌策略、渠道系统和供应链的适配和重构。

在电解质饮料市场,东鹏饮料需要与老牌选手元气森林“外星人”,以及从运动饮料类跨界电解质水赛道的种子选手农夫山泉尖叫、达能集团脉动等多个品牌竞争。

记者注意到,在新品驱动下,东鹏饮料不断强化营销,与之相对应的销售费用不断增长。2024年东鹏饮料销售费用为26.81亿元,同比增长37.09%,同期东鹏饮料研发费用虽同比增长15.22%,但体量仅有0.63亿元。

关于东鹏饮料赴港上市计划等情况,4月3日下午,大河财立方记者致电并向东鹏饮料发送采访提纲,截至发稿暂未获回复。

赴港上市谋全球化,消费类企业“出海”提速

“2025年公司将乘胜追击,计划丰富‘东鹏补水啦’的口味选择,推出更多规格包装。”近日在东鹏饮料业绩说明会上,记者以投资人身份提问,东鹏饮料副总裁、董秘张磊回答表示,将以核心产品东鹏特饮作为先锋,有序推进“东鹏补水啦”等适配产品出口业务,布局全球市场。

“东鹏饮料一直践行多品牌、多品类、多场景、多渠道和多人群战略,用于匹配可持续发展。但现在市场变了,消费者比较‘喜新厌旧’,并不反感新品牌。”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说,关键是品牌能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企业要考虑整个产品线的均衡度。

以农夫山泉为例,2024年公司茶饮产品营收167.45亿元,同比增长32.3%,单品类营收已经超过了包装饮用水产品;功能性饮料收益达到了49.32亿元。

就茶饮赛道而言,2024年农夫山泉旗下品牌东方树叶,在不同季节限定回归了“龙井新茶”“桂花乌龙”等单品,功能性饮料“尖叫”推出乳钙型、茶氨酸型新口味,线下开展“尖叫新口味上场”篮球校园行派新品等活动。

记者注意到,不少新茶饮品牌和饮料企业都在为出海做准备,将海外市场作为新增长空间。2024年,东鹏饮料已将产品出口海外25个国家和地区,并在越南、印度尼西亚建立子公司,正在建设的海南和昆明基地也是为面向东南亚市场做布局。农夫山泉也表示,2025年将继续加强探索海外市场。

但讲好“出海”故事,并非易事。记者梳理财报发现,农夫山泉2024财年约99%的收益均来自中国内地客户。

“当下国内饮料市场逐渐进入存量竞争阶段,港股带来的‘国际身份’升级,对任何一个立志于全球化的消费品牌而言,都是关键一环。”霍虹屹表示,出海要面对更为复杂的文化差异、消费偏好,仅靠一款单品是远远不够的。

霍虹屹认为,中国饮料品牌要建立全球竞争力,需要完成三重转型,从卖产品转型到输出文化,从本土逻辑到全球视角,从渠道驱动到品牌驱动。“消费类企业想要掘金东南亚市场,就需要企业去读懂东南亚人们的生活节奏、健康观念,甚至是社会文化,推出的产品才会聚焦于用户需求。”

责编:陈玉尧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有话要说...